【重磅消息】深圳“十四五”规划发布!河源都市区被定位为深圳都市圈副中心
发表时间: 2023-11-22 06:52:04 作者: 斯诺克比赛直播在线
原标题:【重磅消息】深圳“十四五”规划发布!河源都市区被定位为深圳都市圈副中心
6月9日,《深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规划纲要》提出了深圳“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大目标,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深圳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万元。到2025年,在册户籍人口超过780万人。到2035年,深圳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
《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前海合作区扩区,实施新一轮前海总体发展规划,还将推动前海、大鹏等设立新口岸。深圳都市圈范围也确定,将制定实施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都市区、河源都市区为副中心。
深圳作为主阵地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将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创新河套深港科学技术创新合作区体制机制、规划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
深圳将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10+1区最新发展定位公布。
深圳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将宝安区的新安、西乡街道,龙华区的民治、龙华街道,龙岗区的坂田、布吉、吉华、南湾街道等纳入都市核心区。
到 2025 年, 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 67.3 万个,建设筹集公共住房 40 万套,三甲医院达 30 家,另外,十四五综合交通重大工程也公布了。
《规划纲要》共130页,分19章节,涵盖深圳未来5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方面面,信息量非常大......
到2030年,建成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全世界创新城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
到2030年,建成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全世界创新城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
到本世纪中叶,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世界城市前列:现代产业 体系核心竞争力大幅度的提高,新经济发展国际领先,在构建高 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超过 4 万亿 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 1.5 万亿元。
创新能级显著提升: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 设取得显著成效,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跻身世界一 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5%左右,原始创 新能力实现较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
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开放多元、兼容并蓄、创新 创意、现代时尚的城市文化特质更加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深入人心,城市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形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品牌。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 本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9 万元,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殷实、更安康、更舒适。
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以先行示范标 准推动碳达峰迈出坚实步伐,大气、水、土壤、近岸海域等 环境质量持续提升,PM2.5年均浓度低于 20 微克/立方米,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以上,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市更美丽。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城市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稳定 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能,努力成为超大型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典范。
● 加快东部过境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推进港深西部快轨规划研究工作。
● 推动前海合作区扩区,实施新一轮前海总体发展规 划,建设国际化城市新中心。
● 建设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 深化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 创新实验区建设。
●建立健全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共建国际一流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共同引进国际顶尖研发型企业,设立联合研发中心。
●推动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先行区、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等片区建设发展。
●加快皇岗、沙头角等口岸重建,改造升级罗湖、 文锦渡等口岸,推动前海、大鹏等设立新口岸,打造口岸综合改革示范城市。
●制定实施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 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都市区、河源都市区为副中心,形成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 联动的发展格局。
● 统筹推进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加密都市圈交通网络,与周边城市构建半小时交通圈。
● 推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民生服务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环 保等政策衔接。
● 加强与珠海、中山、江门等城市在轨道交通、产业园区、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合作。
● 加强与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规划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
● 支持汕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构建深圳-汕头深度协作机制,加强与汕 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辐射带动汕尾等沿海地区高水平发展。
● 支持喀什(深圳)产业园,深圳与河源、汕尾 共建产业园等对口帮扶地区产业园区建设。
● 推动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将宝安区的新安、西乡街道,龙华区的民治、龙华街道,龙岗区的坂田、布吉、吉华、南湾街道等纳入都市核心区。
● 规划建设先进制造业集中承载区和 深圳港东部拓展区,主动承接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临港产业转移和先进技术转化,建设国际一流的东部产业新城。
● 制定和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容量管控和建筑规模约束引导城市减量化内涵式发展,持续优布局、强功能、拓空间、提品质。
● 鼓励开展城中村和旧工业区有 机更新,有序推进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加快老旧小区改造, 深入开展土地整备利益统筹。
● 加快提升宝安机场集 疏运能力,加强与惠州机场合作,迁建南头直升机场,规划建设深汕通用机场,打造“2+2”机场规划布局体系。
● 到 2025 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 7000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 180 万吨。
● 构建集装箱近距离内陆港体系,开展平湖南内陆港建设试点和黎光内陆港规划研究,加快平盐铁路、平南铁路改造。
●向西构建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多元跨江通道体系,加快深中通道建设, 开展伶仃洋通道建设研究论证,规划深圳至南宁高铁,打通深圳面向大西南的战略通道。
●向北加密与粤北地区联系,加快赣深高铁建设,形成联系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新通道。
●向东加强粤东及沿海地区连通,加快推进深汕第二高速、深圳至深汕合作区铁路建设,强化深圳与长三角之间的联系。
●创新发展海洋金融,筹建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等海洋新兴起的产业;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全球海 产品采购及冷链交易中心;高质量举办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打造“中国海洋第一展”。
●规划建设海城协调、产城融合的“盐田 -大鹏-深汕”和“蛇口-前海-海洋新城-光明”东西部海洋科技创新走廊,谋划建设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
●推进蛇口渔港升级改造,建设深圳海洋博物馆、红树林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 打造海洋地标性建筑。
●聚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新材料科学领域,以光明科学城为主体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有机联动。
●聚焦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等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打造世界顶尖的网络通信研究中心等。
●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 按照国家统一规划部署,加快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一体化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中心,布局光明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区。
●创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体制机制,全面对接国际科技创新规则制度,推动国际性产业与标准化组织落地,规划建设中科院香港创新研究院深圳园区。
●规划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完善部省市合作共建机制,创新开发建设 模式,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示范区。充分发挥国际大学园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设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从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建设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强市、提升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基础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着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规划中,着重提了抢抓数字技术产业变革机遇,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 应用场景优势,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攻方向,全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数字生态,促进数字化转型,引领数字新生活。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 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幼儿园:到 2025 年,新增幼儿园学位 12.5 万个以上,公办园和普惠性 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5%以上。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财力优先保障义务教育支出,加强义务教育学位规划与建设,提高学位配置规划标准,建立学位建设联合审查制度,实施原特区外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提升计划。
创新高密度城市教育用地保障制度,探索中学、小学建筑楼层设置标准。完善义务教育入学机制, 构建与人口政策相适应的学位积分政策。
健全公平合理的多样化就近入学制度,推行大学区招生和办学管理模式,推进集团化办学,消除大班额,逐步改善师生比。
高标准建设云端学校和“未来学校”。到 2025 年, 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 67.3 万个。
高中:到 2025 年,新增公办普高学位 11 万个,打造国内领先 81 的特色高中、民办品牌高中各 10 所。
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构建差异化的扶持政 策体系,实施国际教育示范工程,加快建设多元融合学校, 按需增设外籍子女学校。到 2025 年,建设 3-5 个高端民办 教育园区,扶持发展一批优质国际化特色学校。
实施学科专业强链补链计划,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 培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到 2025 年,3-5 所高校综合排名 进入全国前 50 名。
加快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 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深 82 圳师范大学、香港大学深圳校区等高校筹建工作,探索都市 型高校建设新模式。实施高等教育卓越工程,重点支持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建设,争取进入国家“双一流”行列, 积极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 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 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支持 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建设“新工科”示范高校,深 圳技术大学加快建成高端应用技术型人才教育培训新高地。
职业院校:到 2025 年,创建 6-8 所优质中职学校和 10-15 个优质专业群,建成 2-3 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职业学校。
医疗:2025 年,三甲医院达 30 家到 2025 年,三甲医院达 30 家, 新增国家(或达到国家水平)临床重点专科 5 个以上,每千人病床数达 4.5 张。
加快完善住房制度政策法规体系, 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健全公共住房分配管理、封闭流转和各类住房定价机制,完善公共住房供后监管制度。提高居住用地比例,公共住房用地实行计划单列。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 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商品住房建设和交易管理,建立二手房合理价格引导机制。
推动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业和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整顿租赁市场秩序, 规范市场行为,对租金水平做到合理调控。
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持续开展大规模公共住房建设行动,严格落实公共住房配建政策。创新公共住房建设运营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住 房建设。
建立公共住房用地储备库,优先保障公共住房用地供应。建设跨市域的大型安居社区,创新城际住房合作机制。 到 2025 年,建设筹集公共住房 40 万套。
建立健全经济适用、品质优良、绿 色环保的住房标准体系,提升物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探索开展出租屋分级分类管理,鼓励城中村规模化租赁,持续改善城中村居住环境和配套服务,将城中村逐步建成管理有序、 治安良好、环境优美、开放共享的新型社区,持续发挥城中村作为低成本居住空间和职住平衡稳压器作用。
此外,在环境方面将打造美丽宜居生态城市到 2025 年,完成 1000 公里碧道建设,水质净化能力达 850 万吨/天。
●加强超大型城市人口正向调节,推动人 口与产业、城市协调发展,不断创造有利于城市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
●合理控制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
●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 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先行先试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续期制度改革。
●加强城市更新、土地整备和棚户区改造等 多种再开发手段的综合运用,稳妥推进历史遗留违反法律建筑、 已批未建地和临时用地处置。
●到 2025 年,通过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实现直接供应用地 10 平方公里、储备用地 40 平方公里、综合整治用地 45 平方公里。
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产权保护、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新型监管机制。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非公有制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设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高地、稳步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政府组织架构、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率先建立现代财税体制。
- 上一个: 商业快讯-贸易供求信息列表-巴西华人网
- 下一个: 全球电网升级改造背景下变压器行业高景气可期